首頁 > 心理、諮商輔導 > 失落、哀傷諮商與治療 : 客體角色轉化模式(二版)

心理、諮商輔導

失落、哀傷諮商與治療 : 客體角色轉化模式(二版)

數量:

總計:NT$800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你可能有興趣

商品規格表

  • [出版社]五南文化
    [作者]吳秀碧
    [裝訂/頁數]平裝/632頁
    [ISBN]9786263178823
    [版次]二版
    [出版日]2022/07/01

    ※實際規格以您選擇的規格為主

商品簡介

  • 自1996年D. Klass等人主張「繼續聯結說」以來,與死者維持繼續聯結有助於哀傷復原之論說,已經在美國哀傷諮商領域蔚為風潮,也是一種趨勢。然而如何維持繼續依附聯結,卻成了當前美國哀傷諮商學界棘手的問題,尚無定論。本書作者以文獻研究方法,從華人傳統閩南喪禮中發現11項哀傷療效因子,而後再融入西方的心理學,而開發出有效的繼續聯結方法,即客體角色轉化模式。這個模式經實證研究,已證實能有效協助哀傷者,而突破當前美國學者的困境。由於對於死亡的觀念,死亡的態度,哀悼的行為等,東西方文化有別。本書作者所研發的客體角色轉化模式,特別適合用於抱持「萬物有靈論」的華人族群,在處理哀傷時能夠貼近華人熟悉的文化和信念。當然,這個模式對於世界其他相信有靈論的族群與宗教信徒也可適用。

    本書特色

    方法獨創
    客體角色轉化的哀傷諮商模式,為具濃厚華人文化特色的一種獨特的心理諮商方法。意義治療大師Viktor E. Frankl主張對於一個人的治療,只有照顧到心理層面還不夠充足,也需要照顧到靈性層面才完整。這個客體角色轉化的模式不只照顧到哀傷者的心理需求,也照顧到靈性的需求。
    見解獨到
    本書針對西方現有的理論,有獨到的解析與論述。不只擊破過去西方學者對於Sigmund Freud在失落與哀傷論述的誤解與誤用,為Freud平反。也論述社會變遷對於哀傷的影響,並提出當代人的非複雜性哀傷需要專業協助的需求。此外對於部分美國學者輕易主張反階段論,則引經據典的予以反駁,以免誤導後人。此外對於美國學者R. A. Neimeyer的意義重建模式(Meaning reconstruction model),從理論的性質給于重新定位,以使實務工作者知道如何正確運用。
    理論與實務兼具
    本書在相關理論與議題論述精闢,足以提供研究者參考;而在第五篇共有六章則特地為哀傷諮商實務工作者撰寫。
    結構特殊
    這本書的章節結構與其他哀傷諮商相關書籍不同,以五個主軸展開論述深入社會、文化、喪禮、心理學與哀傷諮商的關聯,提出客體角色轉化諮商的原理與應用,解析哀傷諮商與哀傷治療的實務與應用,並申論兒童和青少年,臨終病患及被剝奪的哀傷等重要議題。

  • 商品內容
  • 物流

目次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學而優則成為典範
    推薦序三
    推薦序四
    推薦序五:我的良師益友,暨我的推薦序
    自序
    第一篇 基礎理論
    第一章 哀傷諮商的發展史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Freud在哀傷理論發展的貢獻
    第三節 哀傷成為臨床議題的發展史
    第四節 哀傷被轉變為病態的觀點
    第五節 哀傷對於健康的影響
    第六節 社會變遷對哀傷的影響
    第七節 非複雜性哀傷是否需要諮商?
    第二章 失落與哀傷反應
    第一節 失落、哀傷與哀悼
    第二節 哀傷的情緒反應
    第三節 哀傷為正常反應
    第四節 正常哀傷與病態哀傷
    第三章 哀傷歷程與階段
    第一節 對完了哀傷觀點的改變
    第二節 Parkes的階段模式
    第三節 Bowlby的階段論
    第四節 Worden的任務論
    第五節 Rando的階段論
    第六節 Kubler-Ross的五階段論
    第七節 雙向過程模式
    第八節 哀傷階段的實徵研究
    第九節 有關階段論的評析與結論
    第二篇 依附關係與繼續聯結論
    第四章 客體關係形成與依附行為
    第一節 依附、信賴與依靠的區別
    第二節 客體關係的不同論述
    第三節 客體關係發展的階段
    第四節 依附理論
    第五節 成年人的依附
    第六節 依附與分離焦慮
    第七節 客體關係與依附行為在哀傷的應用
    第五章 繼續聯結與意義重建
    第一節 繼續聯結論的發展
    第二節 繼續聯結的心理學基礎
    第三節 繼續聯結與失落的因應
    第四節 成人期的分離與繼續聯結
    第五節 有關繼續聯結的研究
    第六節 有關繼續聯結的結論
    第七節 意義重建模式
    第八節 有關意義重建的結論
    第三篇 繼續聯結論與文化和宗教的關聯
    第六章 文化、宗教、喪禮與繼續聯結
    第一節 文化與哀悼因應
    第二節 文化與死亡態度
    第三節 文化對於死亡與哀傷的影響
    第四節 文化與繼續聯結
    第五節 宗教與繼續聯結
    第六節 喪禮為因應死亡的機制
    第七節 宗教與喪禮
    第八節 華人文化與守喪
    第九節 社會文化變遷與喪禮
    第七章 華人的喪禮與哀傷療癒
    第一節 華人傳統喪禮與繼續聯結
    第二節 來自文化對於繼續聯結的啟示
    第三節 台灣的傳統喪禮
    第四節 台灣現代喪禮的核心目的與療傷功能
    第五節 華人喪禮在哀傷療癒的啟示
    第四篇 客體角色轉化的原理與建構
    第八章 療癒的儀式
    第一節 儀式與象徵的意義和性質
    第二節 象徵、儀式與治療
    第三節 儀式的療癒元素和功能
    第四節 療癒的儀式與治療
    第五節 療癒的儀式在哀傷諮商的應用
    第六節 療癒的儀式使用的限制
    第九章 客體角色轉化模式的哀傷諮商
    第一節 死亡與多元層面的失落
    第二節 客體關係與假設世界
    第三節 客體角色轉化模式的建構原理
    第四節 客體角色轉化與傷害性依附的聯結
    第五節 客體角色轉化治療的儀式
    第六節 客體角色轉化模式的實徵研究
    第七節 客體角色轉化模式的使用與限制
    第八節 結論
    第五篇 哀傷諮商與治療的實務與應用
    第十章 非複雜性哀傷的諮商
    第一節 哀傷諮商與哀傷治療的差異
    第二節 哀傷諮商的目標和實施原則
    第三節 展開會談
    第四節 哀傷諮商的程序
    第五節 哀傷諮商可用的技術
    第十一章 兒童與青少年的哀傷反應
    第一節 兒童面對的死亡經驗
    第二節 兒童的心理發展
    第三節 兒童的死亡概念發展
    第四節 兒童死亡概念成熟的要素與新爭議
    第五節 青少年時期的哀傷反應
    第六節 孩子再哀傷的現象
    第七節 結論
    第十二章 協助哀傷的孩子
    第一節 兒童哀傷的爭議
    第二節 兒童的哀傷反應
    第三節 兒童的哀傷範圍與評估
    第四節 對於哀傷孩子的協助
    第五節 準備協助哀傷的孩子
    第六節 協助孩子的哀傷情緒反應
    第七節 結論
    第十三章 複雜性哀傷的治療
    第一節 複雜性哀傷的依附理論基礎
    第二節 繼續聯結類型與複雜性哀傷
    第三節 造成未完了哀傷的原因
    第四節 未完了哀傷的病態類型
    第五節 複雜性哀傷診斷的困難
    第六節 複雜性哀傷的分類
    第七節 複雜性哀傷的線索與評估
    第八節 複雜性哀傷的治療
    第十四章 臨終病患
    第一節 醫院需要諮商心理師
    第二節 Dying與死亡
    第三節 臨終病人對於死亡的反應
    第四節 對於反對Kubler-Ross五階段論的評析
    第五節 死亡恐懼與告知
    第六節 病人的善終
    第七節 協助臨終病人因應死亡
    第八節 協助癌症和臨終的孩子
    第十五章 被剝奪的哀傷
    第一節 需要重視被剝奪的哀傷
    第二節 被剝奪哀傷的定義與原因
    第三節 關係不被承認的哀傷者之傷慟
    第四節 失落不被承認
    第五節 哀傷者被排除
    第六節 特殊事件的死亡
    第七節 諮商師的自我照顧



商品問與答(共0則諮詢)

暫時還沒有任何商品問與答的訊息!
總計 0個,共 1 頁。 第一頁上一頁下一頁最末頁
姓名:    《立即登錄》
E-mail:
諮詢內容:
captcha
驗證碼:
優惠好康訊息
    瀏覽記錄




    0

    購物車

    購物車內沒有商品!

    錯誤提示

    加入購物車成功

    請選擇規格項目

    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