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
1.1 個體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及其發展第02章 消費者的選擇行為
1.2 個體經濟學的特質與經濟行為流程
1.3 實證經濟學與規範經濟學
1.4 研究個體經濟學的目的
1.5 理論與模型
2.1 消費者的偏好與效用第03章 個別需求與市場需求
2.2 消費者的預算限制
2.3 消費者的均衡
2.4 無異曲線分析法的應用
3.1 個別需求第04章 廠商與生產函數
3.2 價格變動的替代效果與所得效果
3.3 市場需求
3.4 需求的外部性
4.1 廠商的意義與發展第05章 生產成本與規模經濟
4.2 廠商的目標
4.3 廠商的生產函數
4.4 廠商的短期生產函數
4.5 廠商的長期生產函數
4.6 規模報酬
5.1 成本的定義第06章 產業與市場結構
5.2 短期成本函數
5.3 長期成本函數
5.4 規模經濟
5.5 長期成本曲線與短期成本曲線的關係
5.6 範疇經濟
6.1 結構─行為─績效的分析架構第07章 完全競爭市場
6.2 產業與市場
6.3 產業(或市場)的分類
6.4 產業結構或市場結構
6.5 產業結構的分類標準
6.6 產業結構的決定因素
7.1 完全競爭市場的特質第08章 獨占市場
7.2 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決策
7.3 完全競爭市場的短期供給
7.4 完全競爭市場的短期均衡
7.5 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
7.6 完全競爭市場的長期供給
7.7 完全競爭市場的優點
7.8 完全競爭市場的缺點
7.9 完全競爭理論的應用
8.1 獨占廠商的目標─追求最大的利潤第09章 獨占性競爭與寡占市場
8.2 獨占市場的短期均衡
8.3 獨占市場的長期均衡
8.4 需求彈性與獨占利潤
8.5 獨占與利潤
8.6 獨占地位的創造與維護
8.7 獨占的優點與缺點
8.8 政府對獨占廠商的管制
9.1 獨占性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第10章 供給與需求及價格機能
9.2 獨占性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
9.3 獨占性競爭與完全競爭的比較
9.4 獨占性競爭的經濟績效
9.5 寡占市場
9.6 非合作寡占市場─Cournot 模型
9.7 非合作寡占市場─Bertrand 模型
9.8 非合作寡占市場─Edgeworth 模型
9.9 非合作寡占市場─Stackelberg 模型
9.10 異質寡占─Bertrand 模型
9.11 領導性寡占市場
9.12 合作的寡占市場─勾結模型
9.13 政府對高度寡占市場的干預
9.14 寡占市場的經濟績效
10.1 市場需求第11章 供給與需求原理的應用
10.2 市場供給
10.3 市場的供給與需求─價格機能
10.4 供給與需求的變動─均衡的調整
10.5 價格機能─ 一隻看不見的手
10.6 需求彈性
10.7 供給彈性
10.8 以供需情況的變動來做預測
11.1 需求法則的應用第12章 廠商的價格行為與策略
11.2 供給法則的應用
11.3 供給與需求的循環變動
11.4 政府對市場供需的干預
12.1 成本加成訂價法第13章 賽局理論與競爭策略
12.2 成套銷售訂價法
12.3 搭配銷售法
12.4 差別取價
12.5 跨期差別取價
12.6 兩段訂價法
12.7 限制性訂價法
12.8 掠奪性訂價法
12.9 品牌氾濫策略
12.10 超額產能策略
13.1 優勢策略第14章 生產要素市場―勞動市場
13.2 Nash 均衡
13.3 囚犯的兩難
13.4 重複賽局
13.5 序列賽局
13.6 阻止加入策略
14.1 生產要素勞動的需求第15章 投資、教育投資與地租
14.2 生產要素勞動的供給
14.3 完全競爭勞動市場的均衡
14.4 完全競爭勞動市場廠商的均衡
14.5 非完全競爭勞動市場廠商的均衡
14.6 雙邊獨占
14.7 基本工資與失業
15.1 投資的現值與利率第16章 一般均衡與經濟效率
15.2 投資資金的需求
15.3 投資資金的供給
15.4 利率的決定
15.5 風險與投資
15.6 教育投資(人力資本投資)
15.7 土地的供需與地租
16.1 一般均衡與部分均衡第17章 資訊經濟學
16.2 交換的效率
16.3 公平與效率
16.4 生產效率
16.5 完全競爭社會的一般均衡
16.6 國際貿易
17.1 資訊的蒐集─效用極大第18章 外部性與公共財
17.2 品質不確定與資訊不對稱
17.3 逆向選擇
17.4 資訊不對稱的解決方法
17.5 市場訊號
17.6 道德風險
17.7 當事人與代理人的問題
18.1 外部性
18.2 外部性的解決辦法
18.3 外部性、財產權與寇斯定理
18.4 私有財與公共財
18.5 共同財產
18.6 公共財
18.7 公共財的需求與供給
錯誤提示

加入購物車成功

請選擇規格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