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
1-1 為什麼要研究國際貿易第02章 李嘉圖模型:古典貿易理論
1-2 國際貿易的重要性
1-3 國際貿易理論
1-4 國際貿易政策
1-5 世界貿易趨勢
2-1 早期的貿易理論第03章 Heckscher–Ohlin 模型:資源秉賦與貿易
2-2 絕對優勢原理
2-3 比較利益原理:李嘉圖模型
2-4 李嘉圖模型的應用與評估
3-1 Heckscher–Ohlin 基本模型第04章 新貿易理論
3-2 商品價格和要素價格的關係
3-3 要素秉賦、產出與貿易型態的關係
3-4 Leontief 矛盾
3-5 經濟成長──H–O 模型的延伸
4-1 規模報酬與獨占性競爭第05章 臺灣貿易史
4-2 異質廠商貿易模型
4-3 產業內貿易
4-4 寡占與策略性貿易
4-5 外部性規模經濟
5-1 明朝時期(1624 年之前)第06章 關稅與配額
5-2 荷蘭時期(1624~1662 年)
5-3 明鄭時期(1662~1683 年)
5-4 清朝:鎖國時期(1683~1858 年)
5-5 清朝:開國時期(1858~1895 年)
5-6 日本時期(1895~1945 年)
5-7 戰後時期(1945 年以來)
5-8 臺灣的貿易與比較利益
6-1 關稅的種類與長期趨勢第07章 非關稅貿易措施
6-2 關稅的經濟效果
6-3 有效保護理論
6-4 進口配額
6-5 關稅與配額的比較
7-1 新保護主義的興起第08章 貿易干預的理論與實際
7-2 非關稅貿易措施的範圍與衡量
7-3 傾銷與反傾銷
7-4 補貼
7-5 自動出口設限
7-6 其他非關稅貿易措施
8-1 幼稚產業論第09章 臺灣的貿易政策
8-2 利潤移轉論
8-3 開發中國家的貿易政策
8-4 先進國家的貿易政策
9-1 1980 年以前的貿易政策第10章 國際要素移動與對外投資
9-2 1980 年以後的貿易政策
9-3 加入 WTO 以後的貿易政策
9-4 兩岸貿易與投資關係
10-1 要素移動與商品移動第11章 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10-2 要素移動與社會福利
10-3 對外投資理論
10-4 政府對要素跨國移動的干預
10-5 臺灣對外投資狀況
10-6 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發展趨勢
11-1 貿易體制改革第12章 世界貿易制度
11-2 貿易結構的演變
11-3 外人投資與中國對外貿易
11-4 中國對外貿易的特色
11-5 中國經驗的啟示
12-1 雙邊主義第13章 區域經濟整合
12-2 多邊主義
12-3 GATT 及 WTO 的起源
12-4 WTO 的基本精神
12-5 GATT / WTO 與各回合談判
12-6 WTO 與杜哈回合談判
13-1 區域經濟整合的種類與動機第14章 服務業貿易
13-2 區域經濟整合的福利效果
13-3 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趨勢
13-4 美墨加協定(USMCA)
13-5 歐洲聯盟(EU)
13-6 與臺灣相關的區域經濟組織
14-1 服務業貿易的特徵第15章 全球化的議題
14-2 服務業貿易的型態
14-3 服務業貿易的障礙
14-4 GATS
14-5 世界服務業貿易現況
14-6 數位貿易
15-1 什麼是全球化
15-2 全球化的歷史
15-3 全球化與所得分配
15-4 全球化與貧窮
15-5 生產全球化
15-6 反全球化浪潮
錯誤提示

加入購物車成功

請選擇規格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