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
1.1 產業經濟學的發展第02章 廠商理論
1.2 修讀產業經濟學的目的
1.3 產業經濟學的內容與研究方法
1.4 問題與討論
2.1 廠商的意義與廠商的發展第03章 產業與市場
2.2 廠商的目標
2.3 現代的企業組織
2.4 企業內部的組織與決策的執行
2.5 廠商經營績效的衡量
2.6 問題與討論
3.1 產業與市場的意義第04章 臺灣的產業發展與產業政策
3.2 產品的性質與市場或產業的範圍
3.3 產業的分類
3.4 問題與討論
4.1 臺灣的經濟發展與產業發展第05章 產業結構與市場結構
4.2 臺灣的產業發展與經濟結構
4.3 產業政策的意義
4.4 臺灣的產業發展政策
4.5 臺灣的產業自由化政策
4.6 知識經濟時代的產業政策
4.7 問題與討論
5.1 產業結構的意義第06章 產業結構的決定因素
5.2 產業結構的衡量
5.3 產業結構(市場結構)的種類
5.4 臺灣工業及服務業的產業結構
5.5 問題與討論
6.1 廠商的加入與退出第二篇 產業結構(市場結構)的經濟分析
6.2 規模經濟
6.3 絕對成本優勢
6.4 資金優勢
6.5 產品差異
6.6 沉入成本
6.7 企業整合
6.8 加入障礙的其他因素
6.9 加入障礙因素的相對重要性
6.10 問題與討論
7.1 完全競爭市場的定義與特質第08章 獨占市場
7.2 臺灣工業及服務業的完全競爭產業
7.3 完全競爭市場廠商的短期行為
7.4 完全競爭市場廠商的長期行為(加入退出)
7.5 剩餘需求曲線與需求彈性(市場規模)
7.6 競爭的意義
7.7 完全競爭市場的經濟績效
7.8 政府對完全競爭市場的干預
7.9 全球化對完全競爭市場的影響
7.10 問題與討論
8.1 獨占市場形成的原因第09章 寡占市場 (1)—領導性寡占
8.2 臺灣工業及服務業的獨占產業
8.3 獨占廠商的目標—追求利潤之極大
8.4 獨占廠商的行為
8.5 獨占市場的一些議題
8.6 獨占市場的經濟績效
8.7 政府對獨占市場的管制
8.8 網路經濟
8.9 問題與討論
9.1 領導廠商形成的原因第10章 寡占市場 (2)—高度寡占
9.2 領導廠商的型態
9.3 臺灣工業及服務業的領導性寡占產業
9.4 領導廠商的行為
9.5 領導性寡占市場的經濟績效與政府干預
9.6 問題與討論
10.1 高度寡占市場的特質第11章 寡占市場 (3)—低度寡占
10.2 臺灣工業及服務業的高度寡占產業
10.3 什麼是卡特爾(高度寡占的組織)
10.4 為什麼要組織卡特爾
10.5 卡特爾的形成因素
10.6 卡特爾的行為
10.7 卡特爾的經濟績效
10.8 世界著名的卡特爾組織-OPEC
10.9 政府對高度寡占市場的干預
10.10 問題與討論
11.1 低度寡占市場的特質第12章 獨占性競爭市場
11.2 臺灣工業及服務業的低度寡占產業
11.3 低度寡占市場廠商的行為
11.4 低度寡占市場的經濟績效
11.5 政府對低度寡占市場的干預
11.6 問題與討論
12.1 獨占性競爭市場的特質第三篇 廠商的行為與發展策略
12.2 臺灣工業及服務業的獨占性競爭產業
12.3 獨占性競爭廠商的行為
12.4 獨占性競爭市場的經濟績效
12.5 政府對獨占性競爭市場的干預
12.6 問題與討論
13.1 差別取價的目的第14章 廠商常用的訂價法
13.2 差別取價的種類
13.3 跨期差別取價與尖峰訂價法
13.4 兩段訂價法
13.5 問題與討論
14.1 成本加成訂價法第15章 廠商的阻止加入策略
14.2 成套銷售訂價法
14.3 搭配銷售訂價法
14.4 一物兩價法(清倉大拍賣)
14.5 間接市場區隔訂價法
14.6 傾銷
14.7 電子資訊產品的訂價
14.8 其他的訂價法
14.9 問題與討論
15.1 阻止潛在廠商加入的價格策略第16章 廣告與產品差異
15.2 阻止潛在廠商加入的非價格策略
15.3 賽局理論的阻止加入策略
15.4 問題與討論
16.1 廣告的效益與成本第17章 技術進步與研發創新
16.2 產品的性質與廣告
16.3 廣告與社會福利
16.4 廣告是加入市場的障礙,還是加入市場的手段?
16.5 廣告與市場結構
16.6 廠商的廣告策略
16.7 廣告與產品價格及廠商利潤
16.8 問題與討論
17.1 技術進步的意義與過程第18章 整合與多角化
17.2 科技發展與創新
17.3 廠商規模與創新
17.4 產業結構與創新
17.5 專利與創新
17.6 技術擴散
17.7 問題與討論
18.1 多角化的意義與多角化的理由第19章 賽局理論與競爭策略
18.2 水平整合
18.3 垂直整合
18.4 複式整合與集團企業
18.5 國內外企業的併購
18.6 策略聯盟
18.7 整合的法律規範
18.8 問題與討論
19.1 賽局的意義第四篇 政府對產業與市場的干預
19.2 優勢策略
19.3 Nash 均衡
19.4 囚犯的兩難
19.5 重複賽局
19.6 序列賽局
19.7 問題與討論
20.1 經濟管制的意義與發展
20.2 經濟管制的目的及其法律基礎
20.3 經濟管制理論
20.4 經濟管制的實施與管制的問題
20.5 經濟管制的質變—捕捉理論
20.6 管制鬆綁
20.7 法令鬆綁與國營事業民營化
20.8 問題與討論
錯誤提示

加入購物車成功

請選擇規格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