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
1.1 什麼是經濟學?第02章 供需均衡與彈性
1.2 為什麼要學經濟學?
1.3 機會成本與生產可能線
1.4 比較利益法則
1.5 經濟學解釋現象
1.6 本書結構
2.1 需求第03章 市場機能與政府干預
2.2 供給
2.3 市場供需均衡
2.4 價格彈性
2.5 所得彈性與交叉彈性
2.6 需求彈性的應用
3.1 需求價格與消費者剩餘第04章 外部性與公共財
3.2 供給價格與生產者剩餘
3.3 一隻看不見的手
3.4 政府管制
3.5 市場失靈
4.1 外部效果第05章 消費者與生產者的決策
4.2 公共財
4.3 效率之外
4.4 公共決策與政府失靈
5.1 效用與價值第06章 競爭與獨占
5.2 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5.3 需求價格與需求曲線
5.4 生產的基本觀念
5.5 生產理論
5.6 成本分析
6.1 市場結構第07章 國際貿易
6.2 完全競爭
6.3 競爭廠商之長期供給線
6.4 獨占
6.5 獨占性競爭
6.6 寡占
6.7 不完全競爭的問題與補救
7.1 國際貿易的源起第08章 要素市場
7.2 貿易之均衡與貿易條件
7.3 貿易利益與利益之分配
7.4 貿易政策
7.5 台灣的對外貿易與貿易政策
8.1 勞動市場第09章 國民所得與物價指數
8.2 勞動市場的干預
8.3 地租
8.4 利息
9.1 國民所得:從生產面計算第10章 經濟成長
9.2 國民所得:從支出面計算
9.3 國民所得之估算
9.4 國民所得統計的缺失
9.5 實質 GDP
9.6 消費者物價指數
10.1 現代經濟成長第11章 貨幣與金融
10.2 戰後的高成長
10.3 固定投資
10.4 所得水準趕上
11.1 儲蓄第12章 景氣波動、失業與物價膨脹
11.2 金融體系
11.3 貨幣的功能與衡量
11.4 存款貨幣與貨幣乘數
11.5 貨幣供給與貨幣政策
11.6 外匯操作
12.1 景氣波動第13章 簡單凱因斯模型
12.2 勞動市場與失業
12.3 貨幣供給與物價
12.4 物價膨脹之影響
12.5 菲利浦曲線
13.1 總合供需模型與菲利浦曲線第14章 國際金融
13.2 民間消費支出
13.3 固定投資
13.4 簡單凱因斯模型
13.5 進出口與均衡國民所得
14.1 外匯與匯率第15章 總合供需模型與政府政策
14.2 外匯供需與國際收支表
14.3 匯率之決定
14.4 匯率制度
14.5 台灣的國際收支、匯率與貨幣政策自主性
15.1 名目利率如何決定?第16章 全球化、資產泡沫與金融危機
15.2 凱因斯總合需求線
15.3 凱因斯總合供給線
15.4 凱因斯總合供需均衡
15.5 政府政策之效果
15.6 景氣循環理論之發展
16.1 全球化的源起
16.2 全球化的影響
16.3 貨幣供給與資產泡沫
16.4 金融危機
16.5 2010 年以來的國際經濟金融變局
錯誤提示

加入購物車成功

請選擇規格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