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
16.1 個體經濟學與總體經濟學第17章 國民所得的意義與衡量
16.2 總合供需模型
16.3 政府在總體經濟中之角色
16.4 本書下冊的結構
17.1 從生產面估算國內生產毛額第18章 物價指數
17.2 從支出面估算國內生產毛額
17.3 國民所得之估算
17.4 各種國民所得統計之用途
18.1 實質 GDP第19章 經濟成長
18.2 購買力平價指數
18.3 國民所得與經濟福祉
18.4 消費者物價指數
附錄:所得分配
19.1 現代經濟成長第20章 景氣波動、失業與物價膨脹
19.2 戰後的高成長
19.3 固定投資
19.4 所得水準趕上
20.1 景氣波動第21章 簡單凱因斯所得決定理論
20.2 勞動市場與失業
20.3 貨幣供給與物價
20.4 物價膨脹之影響
20.5 痛苦指數與菲利浦曲線
21.1 總合供需模型第22章 財政政策
21.2 民間消費與儲蓄
21.3 固定投資
21.4 簡單凱因斯模型
21.5 乘數效果
21.6 進出口與均衡國民所得
22.1 政府收支與均衡所得第23章 金融市場
22.2 反景氣循環的財政政策
22.3 政府收支之自動安定機能
22.4 總結
附錄:消費券
23.1 儲蓄、投資與淨出口第24章 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
23.2 儲蓄與投資理財
23.3 金融市場
23.4 股票與房地產市場
23.5 金融創新
24.1 貨幣的功能與制度第25章 國際金融
24.2 貨幣供給之統計
24.3 存款貨幣與貨幣乘數
24.4 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
25.1 外匯與匯率第26章 總合需求分析
25.2 外匯供需與國際收支表
25.3 外匯存底
25.4 匯率之決定
25.5 匯率制度
25.6 台灣的國際收支、匯率與貨幣政策自主性
附錄:購買力平價
26.1 貨幣需求第27章 勞動市場與總合供需
26.2 貨幣市場均衡與利率
26.3 商品與貨幣市場之交互影響
26.4 總合需求線
26.5 總合需求線之數學說明及其移動
附錄:利率與消費、利率與投資、IS-LM 分析法
27.1 勞動市場第28章 總體政策之效果
27.2 古典學派的總合供給線與均衡分析
27.3 凱因斯學派的總合供給線
27.4 凱因斯總合供需均衡分析
27.5 凱因斯總合供需模型的檢討
附錄: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總合供給線
28.1 財政政策的效果第29章 全球化、金融危機與經濟變局
28.2 貨幣與匯率政策的效果
28.3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之比較
28.4 政府收支與公債融通
28.5 菲利浦曲線
29.1 全球化的源起第30章 總體理論的發展與爭論
29.2 全球化的影響
29.3 貨幣供給與資產泡沫
29.4 金融危機
29.5 東亞金融風暴與全球金融海嘯
29.6 2010 年以來的國際經濟金融變局
30.1 古典學派之總體理論
30.2 凱因斯學派對古典理論之修正
30.3 停滯性膨脹
30.4 重貨幣學派與新興古典學派
錯誤提示

加入購物車成功

請選擇規格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