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
1.1 經濟學的定義與內容第02章 需求、供給與市場均衡
1.2 生產可能曲線
1.3 經濟活動循環周流
1.4 經濟活動與制度
1.5 經濟學的分類
2.1 需求的概念第03章 效用與消費者行為
2.2 供給的概念
2.3 市場供需均衡
2.4 價格機制與價格管制
3.1 效用分析第04章 彈性的概念與應用
3.2 邊際效用分析法
3.3 無異曲線與其特性
3.4 無異曲線分析法
3.5 消費者剩餘、生產者剩餘與總剩餘
3.6 價值的矛盾
4.1 彈性的定義與衡量第05章 生產與成本
4.2 影響需求價格彈性的因素
4.3 需求彈性與總收益的關係
4.4 供給的價格彈性之意義與影響因素
4.5 其他種類之彈性
5.1 生產函數第06章 完全競爭市場
5.2 短期與長期生產函數
5.3 生產成本
5.4 規模報酬與規模經濟
6.1 市場結構第07章 獨占市場
6.2 完全競爭廠商的收益
6.3 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分析
6.4 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分析
6.5 完全競爭產業的長期供給線
6.6 完全競爭市場的效率
7.1 獨占的意義與成因第08章 獨占性競爭與寡占
7.2 獨占廠商的收益
7.3 獨占廠商的短期均衡分析
7.4 獨占廠商的長期均衡分析
7.5 差別取價
7.6 多工廠獨占
7.7 獨占與完全競爭的比較
7.8 獨占市場的管理
8.1 獨占性競爭市場的特性第09章 要素市場
8.2 獨占性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分析
8.3 獨占性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分析
8.4 獨占性競爭與完全競爭的比較
8.5 獨占性競爭與廣告
8.6 寡占市場的特性
8.7 聯合獨占
8.8 拗折需求線理論
8.9 優勢廠商模型
8.10 賽局理論
9.1 要案市場的基本概念第10章 國際貿易與政策
9.2 廠商於要素市場中的均衡分析
9.3 完全競爭要素市場和不完全競爭要素市場的比較
9.4 生產要素的市場需求與需求彈性
9.5 勞動市場
10.1 絕對利益理論和比較利益理論第11章 國民所得與經濟福利
10.2 開放自由貿易的經濟效果
10.3 貿易政策的經濟效果
11.1 國內生產毛額的定義與衡量第12章 均衡所得之決定
11.2 其他各項國民的所得
11.3 名目 GDP 與實質 GDP 的區分
11.4 以 GDP 衡量經濟福利的缺失
11.5 家戶所得分配不均的衡量
11.6 經濟福利淨額與綠色國民所得
12.1 兩部門均衡所得之決定第13章 貨幣與中央銀行
12.2 有政府及國際貿易時均衡所得之決定
12.3 支出乘數
12.4 緊縮缺口與膨脹缺口
13.1 貨幣的介紹第14章 貨幣需求與利率決定
13.2 貨幣供給額與貨幣所得流通速度
13.3 商業銀行與存款貨幣創造
13.4 中央銀行的介紹
13.5 中央銀行管制貨幣數量的工具
14.1 貨幣需求通論第15章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14.2 古典學派貨幣需求理論
14.3 凱因斯貨幣需求理論
14.4 名目利率與實質利率
14.5 凱因斯流動性偏好理論
15.1 IS-LM 模型第16章 總合需求與供給
15.2 運用 IS-LM 模型進行政策分析
16.1 總合需求曲線第17章 失業與物價膨脹
16.2 總合供給曲線
16.3 總合供需模型
17.1 如何衡量失業第18章 外匯供需與國際收支
17.2 失業的種類
17.3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的失業理論
17.4 物價膨脹的意義與成因
17.5 衡量物價膨脹的方式
17.6 菲力浦曲線
18.1 外匯與匯率
18.2 外匯供需與市場匯率
18.3 影響市場匯率變動的因素
18.4 國際收支
18.5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
18.6 外匯市場與匯率制度
錯誤提示

加入購物車成功

請選擇規格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