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哲 > 走進台灣新文學史:方法與視野

文史哲

  • 走進台灣新文學史:方法與視野

走進台灣新文學史:方法與視野

商品規格表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作者]陳芳明
[ISBN]9789570878226
[版次]初版
[裝訂/頁數]平裝/256頁
[出版日期]2025/10/30
數量:

總計:$400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商品簡介

  • 在整個東亞歷史的版圖上,台灣文學曾經被置放在非常邊緣的位置。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台灣作家歷經了戰前的殖民時期,又穿越了戰後的戒嚴時期,使島上許多文學創作者找不到自我定位。

        台灣解嚴之後,台灣文學慢慢獲得解放,政治權力干涉退潮之後,全球化浪潮開始對台灣文壇產生巨大衝擊。文學史的書寫者,需要保持雙重視野,在歷史與文學之間尋找對話的空間。

        很少有作家可以脫離客觀環境的限制,一定的時代有一定的文學特質。從事文學批評,或許無需在意客觀歷史的發展,但是文學史的書寫,不可能把歷史與文學分割開。歷史文獻的閱讀與文學作品的閱讀,應該同時並進。歷史如果是一條時間的長河,文學史是在長河的兩岸尋找禁得起沖刷的文學作品。

        本書是陳芳明在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開授的一門課,課程在解釋《台灣新文學史》背後的思維。在一定基礎上,文學史也是一種文學批評,彰顯出作者的美學思考。這部方法論既有史料學的思考,也有編年史的意義,可以作為台灣現代史書寫的一部分,也可以作為一位知識分子與社會對話的參考。

  • 商品內容

目次

自 序 在文學大海浮沉

文學與歷史的雙重視野

在歷史脈絡裡觀察文學史書寫

文學史也是文學批評的實踐

第一章後殖民史觀與歷史分期

為什麼是後殖民史觀

台灣文學史的分期

為什麼解嚴是文學史重大事件

作家的評價與定位

第二章殖民地現代性與台灣文學啟蒙

現代性與台灣新文學的相生與相剋

台灣新文學與近代知識的建構

文學作為近代知識建構的一環

政治運動作為近代知識建構的基礎

第三章迷人的一九二年代風景

文明的滋味

殖民地現代性的衝擊

台灣知識分子的語言苦惱

民族路線與階級路線

第四章殖民地作家的成熟與文化認同

台灣鄉土文學論戰及其意義

「碰壁」的台灣社會

第五章帝國論述與抵抗精神的交錯

殖民地現代性成熟時期的台灣作家

日語普遍使用與台灣作家的認同

左傾是殖民地知識分子的宿命

台灣日語作家的登場

第六章太平洋戰爭與台灣作家處境

皇民化與六三法

戰爭時期台灣作家的命運

以家族書寫對抗國族立場

日本近代超克論的提出

第七章戰後初期的展開:帝國與黨國的交錯

歷史軌道從帝國轉換成黨國

二二八事件後的文學苦悶

楊逵在「橋」副刊的戰鬥身影

戰後台灣魯迅學的萌芽

第八章反共文學與現代主義的鍛接

冷戰體制與現代主義的傳播

現代主義運動的持續發展

壯觀的現代詩運動

台灣現代主義之掙脫西方影響

第九章台灣現代小說與現代詩的成就

現代小說家的登場

現代詩與台灣抒情傳統

現代主義運動中的性別議題

同志議題浮出地表

第十章鄉土文學運動的崛起與文學史轉向

文學與政治的辯證關係

台灣文學史的轉向

《夏潮》的誕生與鄉土文學論戰

鄉土文學論戰的爆發

第十一章一九八年代的文學與政治

美麗島事件:時代的終結與再啟

後殖民或後現代

後現代與後殖民的差異

一九八三年的政治意義與文學意義

第十二章朝向一部台灣文學史的建構

編年體的歷史書寫

文學史是文化特質的彰顯

文學史的世代論

文學史是文化主體的建構



0

購物車

購物車內沒有商品!

錯誤提示

加入購物車成功

請選擇規格項目

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