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
第一節 地方政府與地方自治的意涵第02章 地方居民 方凱弘
第二節 世界民主浪潮與地方自治的發展
第三節 地方自治的本質理論
第四節 民主國家的地方自治類型
第一節 界定地方居民第03章 行政區劃 黃建銘
第二節 地方居民的權利與義務
第三節 地方居民與地方政府
第一節 地方行政區域的劃分標準第04章 自治權限 黃建銘
第二節 現行地方行政區劃結構
第三節 臺灣行政區劃的發展與法制化
第四節 地方行政區域與經濟區域
第一節 中央與地方權限的劃分第05章 地方立法機關 陳建仁
第二節 自治事項與委辦事項
第三節 地方自治權限法規體系
第四節 輔助性原則與地方自主
第一節 地方自治團體的類型與結構第06章 地方行政機關 方凱弘
第二節 直轄市議會的組織與職權
第三節 縣(市)議會的組織與職權
第四節 區民意代表會的組織與職權
第五節 地方府會關係
第一節 我國地方行政機關的組織設計第07章 地方財政與預算 方凱弘
第二節 我國地方行政機關人員
第三節 地方政府的組織形式
第一節 地方財政的基本概念第08章 臺灣地方自治的沿革 黃建銘
第二節 我國地方財政現況
第三節 我國地方預算與決算制度
第一節 明清時期的地方制度(1661 至 1895 年)第09章 比較各國地方自治 李長晏、方凱弘、陳建仁
第二節 日治時期的地方制度(1895 至 1945 年)
第三節 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時期的地方制度(1945 至 1993 年)
第四節 省縣自治法與直轄市自治法時期的地方制度(1994 至 1998 年)
第五節 地方制度法時期的地方制度(1999 年至今)
第一節 英國的地方自治第10章 府際關係 李長晏
第二節 美國的地方自治
第三節 日本的地方自治
第一節 府際關係的概念範疇第11章 中央與地方及地方間的關係 李長晏
第二節 府際關係的研究途徑與互動模式
第三節 府際關係體制演化與理論發展
第四節 全球視野中的府際關係變遷趨勢
第一節 中央與地方自治監督體系第12章 社區治理與基層組織 方凱弘
第二節 中央對地方業務的監督關係
第三節 中央與地方及地方間權限爭議的解決機制
第四節 自治人員違法失職處置與地方運作機制
第一節 社區治理的內涵與運作第13章 原住民族自治 黃建銘
第二節 參與社區治理的基層組織
第三節 基層民主與公民參與
第一節 原住民族概況第14章 跨域治理 李長晏
第二節 原住民族自治的定位與組織
第三節 原住民族自治的相關問題
第四節 原住民族自治的未來展望
第一節 跨域治理的基本概念第15章 城市治理 李長晏
第二節 進行跨域治理的原因
第三節 跨域治理的理論脈絡與運作模式
第四節 跨域治理的規範與機制設計
第五節 跨域治理的未來發展與反思
第一節 城市治理的基本概念第16章 地方選舉與派系 陳建仁
第二節 從城市政治到城市治理研究
第三節 城市治理的理論模式
第四節 城市治理的策略途徑
第五節 城市治理的未來發展
第一節 地方選舉的意義第17章 在地經濟與地方創生 李長晏
第二節 地方選舉制度
第三節 選務機關與選區劃分
第四節 地方派系與民主時代的選舉動員
第一節 在地經濟第18章 地方自治體的政策決定與規劃 陳建仁
第二節 地方創生
第三節 在地經濟與地方創生的關係
第四節 在地經濟與地方創生影響地方發展
第一節 地方自治體的政策第19章 地方社會福利與教育政策 黃建銘
第二節 地方自治體的決策過程
第三節 地方決策過程中的行為者
第四節 地方自治體的施政計畫
第一節 地方自治體的社會福利政策第20章 邁向新地方自治與治理 陳建仁、李長晏、黃建銘、方凱弘
第二節 地方自治體的長期照顧政策
第三節 地方自治體的教育政策
第四節 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推動
第一節 地方自治與分權的世界潮流
第二節 臺灣地方自治的課題
第三節 全球化下的城市治理
第四節 城鄉均衡與地方永續治理
錯誤提示
加入購物車成功
請選擇規格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