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
1.1 本書的架構第02章 臨床衡鑑的情境
1.2 臨床工作者的角色
1.3 臨床衡鑑中測驗使用的模式
1.4 心理測驗的評價
1.5 臨床實務中的效度
1.6 臨床判斷
1.7 臨床衡鑑的階段
2.1 轉介情境的種類第03章 衡鑑會談
2.2 衡鑑的倫理考量
2.3 多元族群的衡鑑
2.4 心理測驗的選擇
2.5 電腦輔助的衡鑑方法
3.1 歷史沿革與發展第04章 行為衡鑑
3.2 與信度、效度相關的議題
3.3 優點與限制
3.4 衡鑑會談與個案史
3.5 精神狀態評量
3.6 會談資料的解析
3.7 結構式會談
4.1 歷史沿革與發展第05章 魏氏智力量表
4.2 與信度、效度相關的議題
4.3 優點與限制
4.4 行為衡鑑的策略
5.1 從正反兩面看智力測驗第06章 魏氏記憶量表
5.2 歷史沿革與發展
5.3 信度與效度
5.4 優點與限制
5.5 多元族群的 WAIS 使用
5.6 智商分數的意義
5.7 施測的提醒與準則
5.8 WAIS-IV/WISC-V 連續階層式解釋程序
5.9 魏氏指數及分測驗
5.10 腦傷的衡鑑
5.11 其他群組的衡鑑
5.12 測驗簡式組合
6.1 歷史沿革與發展第07章 明尼蘇答多相人格測驗
6.2 信度與效度
6.3 優點與限制
6.4 運用於多元族群
6.5 解釋程序
6.6 指數分數的解釋模式
6.7 WAIS-IV 及 WMS-IV 分數的比較
6.8 附加的考量:詐病及改變的評量
7.1 歷史沿革與發展第08章 米隆臨床多軸量表
7.2 信度與效度
7.3 優點與限制
7.4 運用於多元族群
7.5 施測
7.6 MMPI-2 解釋程序
7.7 MMPI-2 電腦化解釋
7.8 MMPI-2 效度量尺
7.9 MMPI-2 臨床量尺
7.10 MMPI-2 雙峰組型
7.11 MMPI-2 內容量尺
7.12 MMPI-A 內容量尺
7.13 MMPI-2 Harris-Lingoes 分量尺和 Si 分量尺
7.14 MMPI-2 關鍵題目
7.15 MMPI-2 和 MMPI-A 的輔助量尺
7.16 MMPI-2-RF 解釋程序
7.17 MMPI-2-RF 效度量尺
7.18 MMPI-2-RF 高階量尺
7.19 MMPI-2-RF 重組臨床量尺
7.20 MMPI-2-RF 特定問題量尺
7.21 興趣量尺
7.22 MMPI-2-RF 病態人格五量尺
8.1 歷史沿革與發展第09章 NEO 人格量表
8.2 信度與效度
8.3 優點與限制
8.4 運用於多元族群
8.5 解釋程序
8.6 效度量尺
8.7 臨床人格型態量尺
8.8 嚴重人格病理量尺
8.9 臨床症候群量尺
8.10 嚴重症候群量尺
9.1 歷史沿革與發展第10章 羅夏克測驗
9.2 信度與效度
9.3 優點與限制
9.4 運用於多元族群
9.5 解釋程序
10.1 歷史沿革與發展第11章 神經心理損傷的篩檢與衡鑑
10.2 信度與效度
10.3 優點與限制
10.4 運用於多元族群
10.5 綜合系統:施測
10.6 綜合系統:計分
10.7 綜合系統:結構摘要
10.8 綜合系統:解釋
10.9 羅夏克表現衡鑑系統:施測
10.10 羅夏克表現衡鑑系統:計分
10.11 羅夏克表現衡鑑系統:結構摘要
10.12 羅夏克表現衡鑑系統:解釋
11.1 歷史沿革與發展第12章 規劃治療、管控和評估成效的簡短工具
11.2 大腦損傷的會談衡鑑
11.3 神經心理功能領域
11.4 班達視覺動作完形測驗
11.5 神經心理狀態評估之重複型量表
12.1 選擇簡短型衡鑑工具第13章 治療計畫和臨床決策
12.2 症狀檢核表 90-修訂版和簡式症狀問卷
12.3 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
12.4 狀態性-特質性焦慮量表
13.1 治療計畫的發展和探索第14章 心理衡鑑報告
13.2 介入(治療計畫)的選擇
13.3 臨床決策
13.4 個案構念化
13.5 了解問題
13.6 了解問題內容
13.7 治療特定個案的特質
13.8 系統治療選擇(STS)/ 內在生活取向
14.1 一般原則
14.2 回饋
14.3 心理衡鑑報告的格式
14.4 報告範例
錯誤提示
加入購物車成功
請選擇規格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