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
1.1 常識心理學:心理學未必是「常見」或「普通知識」第02章 腦與行為
1.2 心理學家的工作
1.3 心理科學史:時光旅行
1.4 當代心理科學與生理—心理—社會模式
1.5 心理科學的核心特徵
1.6 實驗研究:因果關係
1.7 非實驗研究:欠缺(些許)控制
2.1 神經系統第03章 人類發展
2.2 腦研究
2.3 大腦皮質
2.4 皮質下結構與內分泌系統
2.5 自我調節
3.1 塑造發展的力量:先天與後天第04章 感覺、注意與知覺
3.2 生理與知覺發展
3.3 情緒與社會發展
3.4 語言、認知與道德發展
4.1 感覺第05章 意識狀態
4.2 視覺
4.3 聽覺
4.4 化學與軀體感覺
4.5 注意
4.6 知覺
5.1 意識狀態——覺察的多重面貌第06章 制約與學習
5.2 催眠與冥想:放鬆⋯⋯
5.3 睡眠:夜間雲霄飛車
5.4 藥物改變的意識:高低起伏
5.5 後設認知
6.1 學習的基本原理第07章 記憶
6.2 古典制約
6.3 操作制約
6.4 觀察學習
6.5 認知學習
7.1 一般記憶模式第08章 認知、語言與創造力
7.2 感覺記憶與短期(工作)記憶
7.3 長期記憶
7.4 記得與遺忘
7.5 長期記憶的正確性
7.6 改善記憶
8.1 認知的基本單位:心像、概念與語言第09章 智力
8.2 問題解決
8.3 直覺、決策與認知偏誤
8.4 創造性思考
9.1 界定人類智力第10章 動機與情緒
9.2 測量智力
9.3 智能優異與障礙
9.4 影響智力的遺傳與環境因素
9.5 情緒智力
10.1 動機的基本原則第11章 生理性別、心理性別與性行為
10.2 生理動機
10.3 刺激與習得動機
10.4 情緒的四個層面
10.5 情緒層面的連結:情緒理論
10.6 正向情緒與樂觀
11.1 性發展與性取向第12章 性格與個別差異
11.2 性別認同與性別角色
11.3 性關係
12.1 性格理論第13章 健康心理學
12.2 特質:性格的基石
12.3 性格衡鑑
12.4 影響性格的因素
13.1 生理—心理—社會與行為因素對健康的影響第14章 精神疾病
13.2 壓力與健康
13.3 藉由因應而改善健康
13.4 壓力管理
14.1 心理病理學:分類與成因第15章 治療
14.2 精神病
14.3 情感症與性格疾患
14.4 焦慮症與焦慮相關疾患
15.1 心理治療的起源與有效性第16章 社會思考與社會影響
15.2 行為治療
15.3 認知與人本治療
15.4 醫學治療
16.1 社會團體的基本原則第17章 利社會與反社會行為
16.2 態度
16.3 社會影響
17.1 親和與吸引
17.2 利社會行為:幫助他人
17.3 反社會行為:攻擊、衝突與偏見
錯誤提示
加入購物車成功
請選擇規格項目